穩定就業 脫貧致富——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貧困戶常學華的脫貧故事
2018年以來,康樂縣就業扶貧工作緊緊抓住中建集團幫扶的良好機遇,堅持個性化開展就業扶貧,著重面向中建就業開展3個月以上的電焊、測量放線等就業技能培訓,培訓后輸轉到中建所屬企業務工,使培訓和就業較好的銜接,發揮了中央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和就業方面的優勢,使康樂縣貧困勞動力“學一技之長、能穩定務工”,扶貧扶智,成為了全縣就業扶貧工作中的創新之舉,得到了群眾的歡迎和認可。其中,康樂縣貧困青年常學華便是靠中建高技能人才培養脫貧的典型。常學華,男,漢族,生于1995年,初中畢業,出生于甘肅省康樂縣五戶鄉打門村貧困家庭,2018年6月在中建康樂一期焊工培訓班接受培訓,培訓合格后在中建二局制造基地四車間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從一名高中畢業輟學在家的迷茫少年變成了央企的產業工人,其家庭也因為他的穩定就業,收入穩步增加,遠遠的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初識,與焊接結緣
常學華父母在家務農,父親因車禍腰部受傷至今沒有拆掉固定鋼板,母親也因勞累成疾需常年服藥,僅靠十幾畝山旱地維持日常生計,家庭負擔很重。再加上學習成績不好,自高一便輟學在家放牛,對常學華來說,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一條適合自己的就業門路,他的未來不知道在哪里,那時的他面對著西北的黃土地常常彷徨。
當得知中建集團實施“精準扶貧”計劃并到當地招收學員,他抓住機會報名來到了中建二局制造基地進行培訓學習。正如常學華所說:“我很高興抓住了中建康樂焊工培訓班這個機會,還和中建集團這樣的大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我必須好好把握機會,不斷強素質、練本領、學技能。”
勞務輸出一直是康樂縣當地群眾創收的主要方式,而作為勞動力價值的重要影響因素,技能的有無和高低直接決定了勞動者勞動報酬的多少,學會一技之長受益終身。但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專業技術,康樂縣外出務工群眾以單純體力勞動為主,勞動附加值低。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貧,不僅只是“輸血”,還是“造血”,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才是關鍵,而教育扶貧則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效的方式。在前期調研基礎上,康樂縣人社部門和中建集團主動銜接,結合康樂縣外出務工人員實際,創造性提出讓農民變成產業工人的“技能培訓+訂單就業”勞務輸轉幫扶模式。根據中建下屬單位項目部用人需求,選擇性的開設相關緊缺工種技能培訓班。
2018年6月,中建康樂中高級技能第一期焊工培訓班25名學員在甘肅省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經過為期兩月的理論學習后,再到制造基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踐培訓,習滿結束后由學員選擇自愿與公司簽訂勞動就業合同。這部分學員從此開啟了他們的“蛻變”之路,常學華就是其中特別努力突出的一位小伙子。
培訓,一切從零開始
“媽,廠里給我們配備了兩位導師,一位是焊接師傅指導我技能培訓,還有一位是康樂籍的前輩,負責照顧我生活,我也想早日持證上崗掙錢養家!”為讓家人安心,剛到廠里實習,常學華便及時地把消息傳回了家,同時也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干。
據與常學華一個班組的學員劉小東回憶,他們劃分完班組后就進入了培訓學習階段,每周培訓6天,上、下午各安排4個小時,共計192課時,培訓內容涉及企業文化、安全知識、焊接概論、焊接工藝卡與焊接符號識別、焊接設備、焊接材料、焊接工藝、熱切割與碳弧氣刨、焊接技術和焊接試驗等10余項培訓學習科目。培訓老師由焊接工程師、國際焊接工程師、注冊焊接檢驗師等專業豐富的人員擔任。
在焊接培訓中,師傅因材施教、嚴格要求,常學華同其他學員一樣,從零開始,由起初打不著火、焊線走的歪歪扭扭,東一疙瘩西一塊,到最終掌握立焊、平焊、仰焊等多種焊接技能,焊接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再看看他身上燙的好多傷疤,卻從未叫苦叫累。
劉小東說,在每次老師講完后,常學華都會“纏著”老師請教問題,然后在本子上寫寫畫畫,他的好學是整個學員班組里是除了名的。都說勤能補拙,但是常學華的勤奮并不因為是他的拙,相反在實操的過程中他總能很快上手,對于老師現場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比如,某臺設備的生產能力、使用規程、日常保養等這些他一聽就通,這讓其他學員甚至培訓老師都刮目相看。
原來,常學華自培訓開始就準備了一個筆記本,老師宣講的內容他都記下來,甚至反復學習課件,打開他的筆記本,圖文結合,要點,重點,讀圖與識圖,設備介紹等之齊全不亞于一名高三學生的筆記,說到此處劉小東還不禁咂舌,“難怪他總快人一步。”
歷練,打造焊接技能
在入職將近兩年的時間里,通過公司培養和自身努力,他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理論素養。對于公司組織的季度培訓一課都不落下,努力糅合實操與理論,從開始不懂材料規格、構件種類、圖紙、設計到能識圖、焊接、裝配。據他所在的車間李主任說,常學華剛入職兩個月就取得焊工證,而逐漸掌握平焊、異形再到各種復雜的焊接構件的技術工藝也只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
在常學華眼里,電焊工作不僅有趣,也讓他練就了一身絕活,他更懂得,每束飛瀉的焊花都傾注著自己的心血,他愿意用自己的汗水與焊花融合冰冷的鋼鐵,讓每一次焊接都像是在迎接一個藝術品的誕生。
因為愛好,常學華一直堅持著他勤學好問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他展現給車間、班組的狀態永遠是在學習,不管理論還是實操。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五年內成為中級技師,十年內成為高級技師,要通過自己對企業的奉獻回饋中建集團給予他的這次機會,這或許就是他孜孜以求、不斷前行的動力。他的工友們常說:“每天起得最早的是他,睡得最晚的也是他,除了參加實操培訓,他還自己找理論書來學習,真的太拼了!”在常學華持之以恒、不斷錘煉自己的態度影響下,他所在的班組和車間也自覺地掀起了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
對于自己技能和素養的提高,常學華很高興這份工作改善了他的家庭生活狀況,靠著微薄的土地收入和自己不穩定的零工收入,以前一年收入滿打滿算也不過3萬元。自從在中建上班后,平均工資都在7000元以上,家庭總收入翻了近兩倍,為家里置辦了農機具,建起了新房子,一步步成為了家里的小擔當,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經過中建中高級技能培訓,共培養焊工48名,測量放線工19人,還開展了76人的“學歷+技能”的育才班,并主動從各所屬企業擠出工作崗位專門用于解決培訓后學員的就業,在工作崗位上加以培養。這些家庭不用掏一分錢,學到了過硬的就業技能,有的還拿到了大專學歷,極大地提升了康樂縣貧困勞動力技能水平,實現了勤勞脫貧、穩定就業。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