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姜窩子溝巖畫
原標題 :【館長說文物】
景泰姜窩子溝巖畫

太陽和鳥圖案的巖畫

人物圖

騎馬圖

狩獵圖

人物圖

巖畫中展現一只猛獸被兩個獵人前后堵截的圖案
寇宗東
巖畫是古人刻畫在巖石上面的圖像和符號,內容包括與先民生存密切相關的圖騰、神靈、人物、動物、地域環境等。巖畫不僅是人類最早的文獻資料和文化遺產,更是我們了解遠古先民生活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信仰的直接證據。作為一種石刻文化,巖畫描繪、記錄了當時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不僅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還是先民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巖畫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國很早就有相關巖畫的記載,魏晉時期的酈道元在《水經注》里就記載了全國20多處巖畫點。近幾年,由于各地陸續發現大量的巖畫遺存,巖畫的研究工作逐步成為一種獨立的學科。因此,有學者把我國巖畫按生態環境影響和其刻畫的內容、風格特點劃分為北方、西南和東南三個巖畫系統。
自2006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開始以后,由景泰縣文化館、博物館組成的文物普查工作隊通過走訪調查,先后在景泰縣境內紅水鎮姜窩子溝、正路鎮彭家峽、蘆陽鎮黃崖溝中泉鎮尾泉溝、陳家溝等9處地方發現了巖畫點。在景泰縣發現的巖畫按照地域分布當屬于我國北方巖畫序列。
目前,在景泰縣境內發現的這9處巖畫在刻畫選址、刻制方法、反映的內容以及周邊的地域環境文化遺存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姜窩子溝巖畫為例,它位于景泰縣紅水鎮紅沙峴村姜窩子溝的山梁上。巖畫分布范圍東西約1公里,南北約600米。此處巖畫規模宏大、個體形象逼真。
巖畫內容主要有狩獵圖、人物圖、鳥獸圖、騎馬放牧等。2015年,該處巖畫被中國巖畫學會認定為磨鑿巖畫區,2017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姜窩子溝巖畫中,有一幅以同心圓組合的太陽和鳥的圖案。這幅作品因歷經風蝕雨侵,部分畫面內容早已剝落不完整。但從畫中仍可以看到,在畫面的最上方有一個帶有放射線的同心圓,據推測這應該是太陽的圖案。畫面正中是一只由同心圓和短線連接構成的大鳥昂首展翅,正向著太陽的方向飛起。圖案右下角帶有對角線的方塊可能是對大地或氏族部落生活領域的象征。巖畫中太陽與鳥合為一體,則表明人類對太陽和鳥的崇拜。
太陽在大自然中自身輪回,叫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給萬物以生長。鳥在天空飛翔承載著古代先民的精神依托。氏族社會的人們相信自己與某種動物或植物有一定的血緣關系。《詩經·商頌》中記載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
從這幅畫面可以看到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先民對本氏族的圖騰動物格外崇敬,嚴格禁止撲殺獵食,并且有一定的祭祀活動。因此這幅圖反映出當時生活在姜窩子溝一帶的古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崇拜。
姜窩子溝還發現了多處人物圖案的巖畫。其中靠近鳥圖騰的一幅人物畫面較大、引人注目。巖畫上是兩個五官不清的人呈剪影式,刻于高60厘米、寬30厘米-40厘米的石面上。左側一人呈跨步半蹲式,兩手平伸,左手及頭上方有不明圖案。右側人物雙腿交叉站立,兩手十指伸張,雙臂自然下垂,身體頭部有辮狀頭飾,下身有尾飾。巖畫上獨立的人物圖案,應該是古人對祖先的崇拜。
還有一幅圖刻在高33厘米、寬40厘米的略呈橢圓形石面上,一只體型碩大的猛獸(從體型和尾巴看應是豹子)被兩個獵人前后堵截。上下有三條以上獵狗從中間部位撲向猛獸。畫中在猛獸即將撲倒前面獵人的一剎那,獵人把一柄長桿武器刺進了猛獸的脖子,后面的獵人也用一把利器擊打猛獸臀部。整個畫面用剪影的效果圖案完美展現了史前先民聯手圍獵野獸的場面。
姜窩子溝巖畫區內刻畫最多的內容是動物,主要有大角羊、羚羊、鹿、牛、馬以及騎馬放牧圖等。其中一塊高60厘米的三角形石面就集中刻畫了20多個形態各異的鹿,畫面中的鹿或臥或奔跑跳躍,畫面內容栩栩如生,格外生動。在狩獵圖的巖畫范圍東面約1公里的山脊和山坡上,還分布有零散的巖畫作品,這些巖畫內容主要有人物、動物等。人物有半蹲式和騎馬放牧圖,馬背上的人物僅以較小的豎條代替,不刻畫四肢,但對馬的刻畫比較寫實。
姜窩子溝眾多的巖畫作品生動地記錄了生活在這里的先民放牧打獵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拜,同時大量的鹿、羚羊等野生動物的刻畫也反映了當時的自然環境。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